QE的退出暗示“钱荒”加剧,随着银行和其他借款人在年底前争夺资金,短期利率飙升至六个月高点,尽管上周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试图减轻利率的上行压力,但短期利率依然再度攀升。分析师们已总结出多个造成本轮流动性紧张的原因,但始终不敢承认美国QE退出对市场造成的冲击。
美国退出货币刺激政策必将导致热钱流出,而拥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我国政府,恐怕还没享受到到美元升值的利益时,就将面对资产缩减的困境。而央行今年一直在努力限制放贷,目的在于减少经济对信贷扩张的依赖。但“钱荒”的发生凸显出,央行在力图控制银行放贷规模的同时面临诸多掣肘因素,从银行会计准则的不寻常之处,银行之间互不信任到尚未披露且规模不断扩大的贷款损失,可谓不一而足。江恩理论认为,贷款规模普遍受到挤压的局面可能将延续到明年,因为中国央行正试图控制短期银行间贷款,而中国政府又在限制支出。此外,美国退出货币刺激政策也恰好不期而至。
不少人对钱荒的频繁出现不能理解:M2存量超过100万亿,M2/GDP在去年底即接近190%,远超欧美国家。大量外资依然因看好国内经济而想方设法流入。为什么就缺钱了呢?其实,这是“中国式钱荒”。主要反映在资源的错配。一方面是有前景的中小企业缺钱。但另一方面却是,富人积累的大量财富缺乏投资常识,于是到处囤积房产、到处寻找炒作的概念;一些大型企业手头资金充裕,圈地投资出手阔绰,又或是用闲置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。
相对来说,美国的富豪们都是极端聪明而又理智的人。比如巴菲特就明白,他的钱足够使他什么都不做,就雇佣一批画家来整天给他作画。但他说他绝不会这么做的,因为这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。但中国的有钱人就不会这么考虑问题,对投资常识的缺乏和资金运作的非理智性,必然导致国内大量的资金空转。
总而言之,来势凶猛的“钱荒”并不是社会上缺钱所致,而是一场资金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。也就是说:不是没有钱,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