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的底部出现在长期大跌后,是熊市的尾声,那么如何把握底部呢?我们不妨以史为鉴,此时,衡量市场估值状态的市盈率就极为有用。历史数据显示,沪、深A股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其波动区间主要为20~50倍,大的牛市行情会引发市场极度的狂热情绪,使其超过50倍,例如2007年10月份的历史顶部就达到了70多倍;大的熊市行情则会引发市场极度的恐慌情绪,使其低于20倍,例如2005年6月时的历史底部时的降态平均市盈率为17倍,动态平均市盈率则只有13倍多;2008年10月份历史大底的静态平均市盈率为18倍,动态平均市盈率为13倍。
很多投资者之所以没有抄到股市的底部,是受到当时的市场环境影响。股市能跌成这样,自然与经济面、企业面的恶化有关,这使大多数投资者普遍对企业未来的盈利表示担优,难以确信上市公司的成长性,也不相信反映股市估值状态的市盈率。其实,这只是一种心态的失衡和情绪的诱导,并不是理性的决断。
A股如此剧烈的波动,反映市场自身结构有问题,估值中枢错乱,造成长线资金太少,价值投资理念很难在A股复制。特别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过于短视,热衷于迫求短期差价。在暴涨暴跌的市场中暴露无遗。市场环境虽然如此,但股市的底部是有章可循的。数据最能说明问题,当股市处于历史大底附近时,此时我们甚至无需关注趋势运行情况和宏观经济面,选择一只相对较好的个股买人即可。但是,在研读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时,我们一定要同时关注深市的平均市盈率。这是因为沪市的权重股众多,这些权重股很可能因市盈率过低而拉低了整个沪市的平均市盈率,此时,沪市的平均市盈率无法准确地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,有失真的嫌疑。但深市不存在这个问题,因此深市的平均市盈率要更准确一些。对于喜欢技术分析的朋友来说,可以关注我们的股票分析软件,对于大家准确研究股票非常有利。
以2011年6月为例,当时A股市场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只有18倍多,而且股市未见大熊倾向,国内的经济发展得也很好,外围的股市则不断上涨,在这种整体氛围中,18倍多的静态平均市盈率可以说够低了,似乎预示着震荡下跌走势将要结束、底部出现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A股市场的静态平均市盈率较低是因为沪市的静态市盈率低,沪市的静态平均市盈率不到16倍,这种低市盈率是派于沪市大量的权重股(如银行股、基建股等)只有不到10倍的低市盈率状态,并不是股市整体低估的表现。当时的深市静态平均市盈率则超过了40倍,可以说并不低估。随后的走势是:股市在2011年下半年又下跌了近20%。
说到市盈率,很多投资者会想到市净率。那么,多少倍的市净率才算低估,才能预示股市的历史底部呢?其实,从A股市场的历史表现看,历史底部区的市净率相差较大。以2005年6月及2011年10月这两个历史底部为例,2005年6月时的A股市场平均市净率在1.8倍附近,而2008年10月时的A股平均市净率则在2.5倍附近,出现如此区别是因为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按照成本计价,而忽略了这几年快速上升的通胀率。如果按照重置成本计算,其净资产早己大幅升值,2008年的土地、资源和建材价格相比2005年显然上涨了许多。